古代「通緝令」明明畫得不像,為何總能抓住逃犯?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古代,科技與交通都不像現代這麼發達,古人是如何逮捕嫌犯的呢?
在影視劇中,官府在抓捕嫌犯時,通常會在各大城牆上張貼一張「通緝令」,也叫「畫影圖形」
有人提出質疑,通緝令上的人物畫像那麼粗糙,和現代國小學的繪畫水準相當,就算真人站在面前,或許都認不出來。那麼問題來了,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首先,古代的獎賞制度。在古代,賞罰制度是分明的,一旦有人舉報了嫌犯,是會受到巨額獎賞,對於性質嚴重的嫌犯,賞銀幾百到幾千兩白銀不等。
而在通緝令上的最後一句話中, 寫著知情者或者捉拿嫌犯者所獎賞的銀子數目。
雖然聽起來並不是很多,但500兩銀子相當於一個基層官員30多年的收入,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大概是他們50多年的收入。試想一下, 朝廷開出這麼優渥的條件,大概沒有幾個人能抵得住這個誘惑,因此就算人們沒有見過嫌犯,也會費盡心機去搜尋嫌犯的線索。
其次,官府在追捕通緝犯時,並非按照「通緝令」中的畫像來找,而是先發放一個公文,公文上張貼著逃犯的年齡、籍貫等,之後公文會下發到全國各地。
另外,古代還有「連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全家人跟著一起受罰。倘若抓錯了嫌犯,家人肯定比朝廷還要著急找到嫌犯,因此,根據「通緝令」逮捕的嫌犯基本上都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