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一直是各種藝術作品裡並不少見的結局,很多時候,悲劇作品也是最能打動人的。
合格的悲劇並不是刻意的黑深殘,那往往只會讓觀眾感覺心裡不舒服甚至噁心,而且過於刻意並不會深刻,只會讓故事變得太假。
無論是有著陰暗殘酷世界觀的《劍風傳奇》,還是結局讓人唏噓不已的《四月是你的謊言》,都是很好的悲劇作品。
少女砂羽是一位殺手,她雙親早早就被人殺死,而她則被當時查案的員警赤井收養,員警讓她殺掉一些有著煉銅傾向的惡人。
然而赤井卻一樣有著戀童癖好, 收養砂羽也是為了把她當作玩物。
砂羽在和另一位同樣被赤井控制的殺手音分利合作,一起暗殺了三個人,兩人也在這次暗殺中互相熟絡了起來。
可緊接著,砂羽又接到了殺掉音分利的任務,她便帶著受傷的身軀去了音分利家。
音分利並不知道砂羽的來意還給她泡了咖啡,可轉身卻看見砂羽舉著槍對著自己。音分利沒有動搖,他對著舉起槍的砂羽說, 是赤井和他的助手蟹江殺掉了砂羽全家。
砂羽卻早就知道這件事,她並沒有想殺掉音分利,只是假裝開了一槍,實則希望他活著回來,和他生活在一起。
赤井以為,砂羽只是遵從自己的意願,所謂的救音分利,在音分利面前演戲而已,卻沒想到砂羽早就謀劃著復仇,她先在自己的家門口殺掉了蟹江;又在赤井以為是音分利復仇的時候,殺掉了他。
然而故事並沒有到這裡結束,在侵犯砂羽之後,赤井曾提到過要找人取代音分利, 這個人就是赤井家門口的一個小孩。
音分利和砂羽已經住在一起,一次音分利去附近的超市買了貓糧,就在回家的時候,被那個小孩一槍擊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養貓的人壽命都短,不如養狗。
音分利是死是活,那個腳步聲到底是誰的,觀眾永遠也無法知道了。
除了結局的復雜之外,《風箏》在伏筆的設置也十分不錯。一開始動畫裡就有過音分利和赤井家門口的那個殺手小孩偶遇的劇情。
兩個小孩打籃球,球撞在積雨濺了音分利一身水,音分利惡作劇一樣打爆了那個小孩的一個球。
《風箏》裡很多鏡頭,堪稱是暴力美學的典範。
比如捷運裡音分利和刑警的戰鬥,導演就把音樂用的恰到好處,在音分利用爆炸吸引刑警注意力時,音樂是停的。
到了兩人互相拔槍對轟時,快節奏的爵士樂又放了起來,可能梅津泰臣跟渡邊信一郎用了一台音響。
而在刑警失去目標,找不到音分利的時候,原先快節奏的爵士樂換成一段空靈甚至有點驚悚的音樂。
當然,這部動畫並不只是打鬥場面的鏡頭語言才用的好, 在很多文戲上,導演仍然很會用鏡頭語言。
比如在砂羽和音分利初次見面時,導演用窗戶加上陽光照射的陰影,把兩人隔開,體現了兩人此時還不完全信任,只是因為孤獨暫時聚在一起。
商業上來說,拍這些小細節不一定有那麼重要,不過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個個考究的細節,才讓風箏成了經典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