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億票房?影史冠軍?鬼滅之刃為什麼一直被吐槽「德不配位」?

如果有人要研究動漫的商業模式,那麼《鬼滅之刃》一定是他避不開的作品。

作為近年來在商業上最為成功的作品,其劇場版動畫《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上映僅10天便突破百億票房(日元)的成績,並最終以403.2億的票房成功登頂日本影史票房冠軍。

這股「鬼滅之刃」的狂潮不僅隨著電影點燃了圈內的熱情,更是一飛沖天,成為了疫情中日本的經濟支柱。

從模型玩具,到生活用品,甚至在電車巴士上,無不可見《鬼滅之刃》的身影。就連日本前首相在國會發言時,都要引用《鬼滅之刃》的招牌臺詞——

「請讓我使用‘全集中呼吸’答詢」。

但與此同時,《鬼滅之刃》也飽受爭議。伴隨著電影的大火,輿論中也出現了諸如「德不配位」「質量對不起票房」等反對聲音。

甚至於衍生出「 鬼滅騷擾」一詞,即:部分粉絲向身邊的人推薦《鬼滅之刃》這部作品,一旦對方表示不喜歡或者對其不感興趣時,這些極端的粉絲便會開始陰陽怪氣對方,嘲諷和否定對方的審美能力。

電影的劇情並不複雜。

在胡蝶屋完成修煉後,炭治郎四人奉命坐上無限號火車,並與炎柱杏壽郎匯合,共同調查發生在無限號火車上的惡鬼食人事件。

在此過程中,鬼殺隊一行人不知不覺間中了下弦之壹的鬼血術,被迫陷入沉睡。

同時,下弦之壹用美夢作為條件,派出普通人進行刺殺,想要將鬼殺隊一行人扼殺在美夢之中。

然而正當眾人鬆了一口氣時,上弦之三 毫無徵兆地突然殺出

為了保護眾人,身為炎柱的杏壽郎挺身而出,卻仍然不敵惡鬼,在戰鬥中節節敗退。為了戰勝上弦之三,杏壽郎用燃燒生命的方法戰鬥,想要將上弦之三限制在此,拖至天亮時同歸於盡。

但可惜杏壽郎的計畫沒能成功,上弦之三斷臂逃生遁入黑暗,而杏壽郎自己也壯烈犧牲。

這樣的結構安排放在TV動畫中,由集數可以進行自然的分割,但放在電影裡,就成了亂燉一氣的要素疊加。

利用夢境繼續第一季中煽情的親情戲份,確實能夠收割觀眾的淚水,但代價卻是擠壓了本該留給杏壽郎通過夢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時間。

最為直觀的對比是,炭治郎的回憶用了大約10分鐘,而杏壽郎的回憶僅僅只是其一半。

以上這些,在電影裡 要麼一筆帶過,要麼根本不提

沒有對比、沒有衝突,杏壽郎的存在更像是打給主角團的一劑強心劑,而非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這樣粗淺的角色塑造,讓觀眾無法進入他的內心深處,也就註定了杏壽郎的犧牲不能打動所有的觀眾。

而與之相對的榜樣,是動畫的第一季19集。炭治郎在與下弦的戰鬥中,自己無法獲勝的理性與必須救下妹妹的感性相互衝突。

再藉由此前故事的感情鋪墊:失去親人的痛苦、對自己弱小無力的悔恨,多種複雜的情感相互交織。

最終在一曲《灶門炭治郎之歌》中,兄妹間強烈的羈絆就此昇華,催人淚下。

總體而言,《無限列車》名義上作為動畫電影,卻遠沒有電影應有的結構與水準。

情節銜接生硬,人物塑造粗淺,主旨表達淺薄……而這一切問題的源頭,似乎都指向一個最關鍵的錯誤——無限列車篇的故事,似乎並不適合 直接照搬成電影

對於連載動畫的電影版,大體上都遵循以下幾種模式:

對於原作而言前傳性質的作品,如《遊戲人生Zero》,往往具有補充原作設定、講述故事起源的作用。

具有外傳性質的作品,如《刀劍神域:序列之爭》、《柯南劇場版》系列,它們多是獨立於原作本身,和原作沒有太多的聯繫,近似於平行宇宙的作品。

生意而已,掙錢嘛,不丟人。

公司要運營,員工要吃飯,《無限列車》的成功也為日漸疲軟的業界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但不在劇本上下功夫,缺少核心的思想,只是拿炫目的特效、華麗的打鬥糊弄見識少的「輕度」觀眾,遠不能稱得上對得起觀眾,也很難說是一部佳作。

畢竟,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作品,每一部都是飽含作者真情的心血力作。

相關推薦
為你推薦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