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講Cos的動畫,為何被人說成「媚男」又「媚女」?
如果問一月質量最高的番劇有哪些,索尼旗下Aniplex的《明日同學的水手服》和《更衣人偶墜入愛河》絕對都能排得上名號。不過,與《明日同學的水手服》中,展現出來的青春期少女的元氣與可愛不同,《更衣人偶墜入愛河》選擇了少見的Cosplay題材,展現了二次元「鮮為人知」的一面,走清純戀愛番的路線。
然而,當我以為它又是一部與《月色真美》《堀與宮村》之流相類似,在高技術力的支撐下,展現男女主甜甜愛戀,讓一干觀眾吃狗糧羨煞之餘又欲罷不能的戀愛番時,《更衣人偶墜入愛河》先在網上掀起了一輪事關「男性凝視」的罵戰。
如果你看過《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與《堀與宮村》,想必也會對CloverWorks的製作水準,有所預料。《更衣人偶墜入愛河》有著高質量的畫面,以及新奇的亞文化圈子題材, 能在網路上爆紅,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故事裡,男主五條新菜出生於人偶工匠世家,從小便喜歡人偶、玩偶,但也因此在小時候被女生怒斥「為什麼一個男生,喜歡女孩子的人偶」,從而落下心理陰影。往後直到高中,都沒能交到朋友,為人老實,不善交流。因此,他大多數時候,都選擇沉默地坐在自己窗邊的座位上,靜靜地看著班裡的同學來來往往,只有在一個人面對自己喜歡的人偶時,才會露出最真實、自然的一面。
然而,他的這個小秘密,在某天不小心被同班的女生喜多川海夢撞見。
於是,兩人與Cosplay相關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可以看出,整體故事的編排中規中矩,既有著青春期常見的「孤獨」「不被理解」的元素,也恰到好處地添加了許多二次元中帶有「宅」屬性的要素,比如Cosplay、R18遊戲等。甚至在動畫第二集中,男女主還就「女生是否會喜歡R18遊戲」展開了討論,喜多川海夢一本正經地反問對方:「喜歡什麼和性別沒有關係吧?」
並且,在漫畫的作畫上,作者福田晉一故意以一種較為別致的方式,來描繪男女主談及喜愛事物的狀態。比如,男主會以一種接近「傻笑」的表情,捧著人偶並細心地和它對話;女主談及自己喜歡的R18遊戲時,會雙眼出神喋喋不休,看起來神神叨叨。
他們的這種狀態,如果按所謂的常識來判斷的話,都會多少給人「不太正常」的感覺,如果發生在生活中,多數人的選擇也會是敬而遠之。
其中最大的爭論,還是《更衣人偶墜入愛河》本身的尺度問題。有人認為它的尺度太大,應該定位成為裡番。在此基礎之上,另一個新興詞彙也被用在了它的身上——男性凝視。
說白了,把它放到番劇裡來理解的話,所謂男性凝視就是我們常說的「賣·肉」,指作品以描寫女性身體部位作為賣點。如果你涉獵的番劇足夠多、足夠老的話,那麼必然知道過去除了裡番和表番,還有活在它們之間的「肉·番」——它把「賣·肉」作為自身的主要賣點,帶著各種擦邊球「福利」,其中尺度最大的,可以說是除了不能漏的,其它全漏了。
回到《更衣人偶墜入愛河》,在動畫的第二集中,男女主為了製作出合身的COS服裝,有一大段女主身穿泳衣,讓男主幫忙量尺寸的劇情。這段劇情,也成了部分網友認為它討好男性、「媚男」的最大證據,加上動畫初期為女主的高光時刻,其中夾雜著多多少少的福利鏡頭——不可否認,它的的確確在努力地吸引著男性的注意力。
當然,也有人覺得藉此來批鬥《更衣人偶墜入愛河》,並不可取。男性凝視最大的問題,是它在將女性物化成一個帶著價值的商品,而網友認為《更衣人偶墜入愛河》並沒有做到這個地步,和過去的動畫作品相比,它在福利內容已經偏向保守克制,為了商業化的目的稍微加入一點相關鏡頭,情有可原。
這下子,《更衣人偶墜入愛河》頗有幾分「裡外不是人」的味道,看似一碗水端平,但實際上卻兩方不討好——比較公正的,恐怕還是單純說它「媚宅」,畢竟「宅」有男有女。而不論是討論它究竟是不是在以男性凝視物化女性,還是糾結男主是否屬於女性幻想之中的完美舔狗,其實都是一時半會沒辦法得到答案的。
畢竟,討論前者你可能得從父系社會和電影拍攝歷史入手,後者則要上升到個人意識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差異的問題……
退一步來講,如果說爭論的內容不分對錯的話,那麼將兩者融合,不難看出作者福田晉一所希望塑造的,是一對對她而言「近乎理想化的情侶」。
所以,在《更衣人偶墜入愛河》初期,喜多川海夢表現得極為亮眼,她積極、活潑、主動、親和力強,整體表現既帶有女性的性感魅力,又有著少女的清純活力,符合當下所流行的「純欲」審美。而隨著劇情發展,內向的五條新菜也散發出自己的魅力,做事認真踏實,能長期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人又有擔當,還不會拈花惹草,一路看下來堪稱完美男友的範本。
正是因為小時候不被理解的攻擊,男主一路上才會小心翼翼地藏好自己;正是因為被路人搭訕嘲笑,女主才會冷漠無情地在口頭上向對方發出反擊。《更衣人偶墜入愛河》所描繪的亞文化烏托邦,在現實中反而並不存在——在得不到理解的情況下,亞文化圈子中的人只得選擇圈地自萌,卻又因為隨著作品的逐漸大眾化,而不得不被迫改造自身。
現實中圍繞《更衣人偶墜入愛河》上演著的爭論,反而恰恰是它所描繪的理想化亞文化圈子裡,期待被人所理解的,或者說竭力逃避的。
這,難道不諷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