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撞驚人大運,捕到一條7斤重的魚,42000元居然賣便宜了

大黃魚是石首魚科的一種,原產於東亞邊緣海域,曾廣泛分佈在從日本、韓國一直到台灣海峽、南海北部的近岸區域。因為肉鮮味美,廣受歡迎,從1970年代開始被過度捕撈,殘酷的命運就此拉開帷幕。

大黃魚家族的大難臨頭,始於廣東人發明的敲罟捕「它」法。這是一種專門針對大黃魚身體結構和習性,為它們量身定做的捕撈大法,往往在它們正嗨皮準備繁衍後代的時候,就被一網打盡了。

原來大黃魚同學有個極為不好的交配產卵習慣,喜歡整個族群聚集在一起舉行集體婚禮。問題你嗨皮就嗨皮,像人類一樣悄咪咪開個酒店,又溫馨又浪漫,多好啊。

偏偏大黃魚同學不,它們嗨皮的時候會鼓動胸鰭,瘋狂拍打,發出高達170分貝的聲音,相當於空氣中的114分貝,和搖滾音樂會現場一樣。

問題這還只是一條魚發出的聲音,一大群魚聚在一起嗨皮,發出的聲音在水裡更高達200分貝,相當於空氣中的138分貝,比噴氣式飛機起飛、火箭發射還響亮。

這一來附近的動物們可就遭了殃,輕則短暫失聰,重則永久性聽不到聲音了。

為什麼它們會有這種特別的癖好呢?這可能是為了在嗨皮的過程中不被打擾——人類也有這樣的願望,不過是自己躲起來,在一個安靜的角落完成遺傳物質的交換。

原來大黃魚頭內長了一對大大的耳石,什麼是耳石呢?我們人類腦袋裡也有,這就是位於前庭系統橢圓囊及球狀囊中的碳酸鈣結晶,所有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都有這個器官,如果沒有,那就完蛋了,跑也不會跑,跳也不會跳,完全無法動彈,除了等死外沒有其他任何辦法。

因為橢圓囊、球狀囊是脊椎動物感知旋轉和線性加速度的器官,就像手機的陀螺儀和加速度計一樣,而耳石就是陀螺儀和加速度計中最關鍵的設備。由於它比周圍組織質量大,動物在運動的時候,它就會擠壓毛細胞的40到70根靜纖毛和動纖毛,從而產生電信號,並傳送到大腦里,讓動物可以感知自己處於什麼狀態,並協調神經產生響應的動作。

就是這個耳石,給大黃魚帶來了滅頂之災,因為它們的耳石特別大,非常敏感,不知是哪個漁民,最先發明了敲竹杠捕撈大黃魚——和人類敲竹杠意義差不多,都是拿捏別人的弱點來讓別人乖乖就範。

大黃魚的價格也開始直線上漲,從最便宜時7分錢一斤,到了動輒幾百上千元一斤。於是人們又開始研究人工養殖技術,並逐漸成熟形成了規模,然後將一些魚苗放流回東海,讓它們自由繁殖生存,估計這就是現在這些野生大黃魚的由來。

回到開頭說的寧波這位男子捕獲的這條大黃魚,為什麼能賣到這麼高的價格呢?原來大黃魚生長不快,一般體長30到40厘米,體重400克到800克,最長約80厘米。如果達到1斤重,就可以賣到1300元/斤, 2斤以上2100元/斤, 3斤以上2900元/斤。

當然這還不算震驚的,剛剛過去的1月中旬,浙江省象山石浦的一條漁船,一網就捕獲了4000多斤大黃魚,賣了957萬元,引發了巨大轟動。

然而這種轟動卻引發了人們的巨大擔憂,因為大黃魚的厄運很可能再次來臨。這4000多斤大黃魚大都是「適齡產婦」,正在產卵的時候就被一網打盡,意味著這個魚群從此就不復存在了。而一網957萬元的暴利,已經讓更多的漁船蜂擁而去,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了,可以說對大黃魚的恢復極為不利。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