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驚現「神秘雜交猴」,已經生下健康後代,生殖隔離失效了?

2017年,在馬來西亞婆羅洲,人們驚奇地發現了一隻「神秘猴」。它長著一個大球鼻,但是這個大球鼻既不是黑色的也不是粉色的,而是灰色的,而且它擁有一張灰濛濛的臉。這些特殊的外貌特徵吸引了科學家的關注。五年後,科學家們總算發現了這只「神秘猴」的離奇身世,但這卻令他們產生了新的震驚和擔憂。

(左)為銀葉猴 (中)為「神秘猴」 (右)為長鼻猴

據美國5月5日《新聞周刊》報道,科學家對婆羅洲的這只「神秘猴」進行了長時間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他們搜集到了這只「神秘猴」在森林裡的活動照片,並依據這些照片展開了相關分析,從而確定了它的身世。令人意外的是,更加特殊的情況也被發現了。這些特殊情況更是激起了科學家們強烈的探求慾望,他們就此展開了一系列專業調查。

另一方面,銀葉猴則是全身偏黑色的,體積偏小,身體一般56厘米長,重量在6公斤左右,有著小小的鼻子。面色較黑,頭頂毛發直立,而「神秘猴」的大灰臉或許正是來自於它。

生殖隔離失效了?

長鼻猴和銀葉猴的雜交後代可以生育,這是不是意味著這兩種生物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呢?

生殖隔離是自然界的繁殖法則,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不同物種之間進行了交配,它們生育出來的後代要麼不育,要麼無法存活。比如,我們熟知的騾子,它便是馬和毛驢的雜交後代,而騾子是不育的。

后來為什麼會相遇並繁殖,且繁殖的後代還具有生育能力呢?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生理上可以交配繁殖,但是地理環境因素沒有來往,不過地理上的分隔時間太短,還沒有讓它們產生生殖隔離,所以它們可以產生健康的雜交後代,並且後代可以正常生育。不過「神秘猴」作為雜交後代可以生育,畢竟只是個例。

根據其他雜交生物的成功案例來看,雜交後代的存活率相當低。比如說獅虎獸,它是老虎和獅子的雜交後代,經過大量統計發現,即使在人工培育的優質條件下,獅虎獸的存活率也僅為百分之一,大部分仍是無法存活的。在人工培育的情況下,生存能力尚且如此,我們無法想象在自然界會怎樣?由此可見,「神秘猴」能夠生育且後代能在自然界正常生存,實屬不易。

從無交集,為何最終走到一起生下後代?

既然存在生殖隔離,那為何兩種不同種類的生物,還會跨越物種,走到一起,並交配繁殖出「神秘猴」這一罕見物種?我們從長鼻猴和銀葉猴生活習性開始研究,發現雄性長鼻猴和銀葉猴都會在青春期離開自己的父母,外出自行求偶以進行交配,且一般情況都會在自己種族的棲息地進行。

那麼,新型猴類品種的出現又會對當地生態帶來什麼影響呢?

假設「神秘猴」這種新型猴類品種,確實能夠打破生殖隔離機制,一直繁衍生存下去,或許將會產生許多令人害怕的後果。最為嚴重的便是,極大程度上會造成長鼻猴和銀葉猴的小范圍滅絕,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

當然,我們也不用過度擔心。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雜交後代是無法打破生殖隔離機制的。同時,人類也應當進行自我反思。此次「神秘猴」事件正在提醒我們生態系統已經開始出現不平衡現象,其中人為因素佔主要。都是因為大量的人類活動擠佔了生物的棲息地,才導致了跨物種的雜交現象。如果這種不平衡現象得不到控制,真有那麼一天,生殖隔離機制失效了,後果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