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旁人看來許多嬰兒都長得差不多,但在寶媽的眼中,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一眼就能夠看得出來。這種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刻意去修煉。
然而在自然界卻存在一種現象,一些鳥類認不出自己的蛋,盡管在鳥巢裡面一顆「外來」的蛋明顯要比其他「親生」的蛋個頭大許多,但鳥媽媽依然將其視為己出。就算是后續孵化出來了,雛鳥明顯不一樣,也絲毫不疑。
可能是旁人看來許多嬰兒都長得差不多,但在寶媽的眼中,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一眼就能夠看得出來。這種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刻意去修煉。
然而在自然界卻存在一種現象,一些鳥類認不出自己的蛋,盡管在鳥巢裡面一顆「外來」的蛋明顯要比其他「親生」的蛋個頭大許多,但鳥媽媽依然將其視為己出。就算是后續孵化出來了,雛鳥明顯不一樣,也絲毫不疑。
自然界里許多鳥都會為「他人做嫁妝」,比如大葦鶯辛辛苦苦養大的後代可能是一隻大杜鵑,貓頭鷹帶大的子女也可能是一隻林鴛鴦。
東部鳴角鴞是一種貓頭鷹,屬肉食性鳥類;而林鴛鴦則是一種水鳥,算得上是一種野鴨。
顯然這只貓頭鷹並沒有意識到這只水鳥並不是自己的幼崽,直到最後水鳥翅膀長硬,跳入水中遊走,這只貓頭鷹還處於稀里糊塗的狀態中。
" width=495 height=367 layout="responsive" sandbox="allow-scripts allow-same-origin">
其實不僅僅是大葦鶯,許多被巢寄生的鳥類都無法分辨出哪些蛋不屬於自己親生的。在一些發展出了反巢寄生行為的鳥類裡面,雖然也有一些針對巢寄生行為的防範策略。
比如 將鳥巢建在隱蔽處、下蛋之前趕走領地內有巢寄生行為的鳥類等等,但就是沒有一種策略是從蛋本身出發的,只有一些被大杜鵑「整」怕了的鳥類,偶爾才會對杜鵑的蛋較為敏感。
一窩正常的鳥蛋,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多多少少有些不同,其中的一些,可能會略大一點。
在這些鳥類的認知裡面, 較大的蛋孵出的雛鳥也可能更大更強壯,因此優先孵化較大的蛋,就被寫進基因里, 成為了它們的本能行為,以至於后來的蛋明顯超出了正常范圍,可它們依然沒能察覺。
拿大葦鶯來說,賣力孵化大杜鵑下的蛋,就是「超常刺激」的實例;杜鵑雛鳥的嘴裂斑紋比被寄生的鳥類更明顯,能更有效地刺激「養父母」的餵食行為,也屬於「超常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