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90年,曾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神秘大鳥」重新出現,是一件好事嗎

先賢莊子的《逍遙游》當中描寫過一種巨大的魚,它的外形和習性看起來都十分神奇,不少吃貨經常戲稱「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誠然莊子筆下的 能化身為鵬的鯤應該是虛構的。不過現實當中有一類 神秘的大鳥真實存在的,但是在 境內出現的記錄要追溯到90年之前了,不少動物學家認為它 已經滅絕了,沒想到日前它 突然出現在了雲南地區

根據現場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這兩只黑腹蛇鵜應當是結伴前來的,至於是不是夫妻就不清楚了,它們在公園當中的湖面上嬉戲,經常會將頭探入水底捕食魚類,吃的興致闌珊時會仰起頭叫幾聲相隔很遠的河對岸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由於 它們的體型本身就很大,起飛時張開雙翼就顯得更大了,為此市民一開始看到的時候還以為它們是大鵬

據看見的市民描述,這兩只黑腹蛇鵜經常會在公園附近的樹枝上停留休息,需要捕食時才會飛到水面之上,起飛的樣子和飛翔的姿態看起來霸氣極了,加上黑色的羽翼, 從地面看去就像是天界來的仙鳥。

黑腹蛇鵜是什麼?

由於不少人認為這只神鳥的名字槽點太多,我們就從它的名稱講起。首先它絕對是鳥類而不是蛇類,或者是蛇和鳥綜合的奇行種,它能有這個名字完全得益於它 不按規則長的外形,它的 頸部十分修長,比它的身子還要長一些,由於它身體的主色調是黑色,脖子也是褐色的,因此浮潛於河中捕魚的它被拍到了 伸著頭叼著魚浮出水面的照片。

這張照片里它的身體藏於水中並未被拍到,因此老遠看起來 像是一條蛇抬起身子在捕食。這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角度使得人類直接給它命名為黑腹蛇鵜。

黑腹蛇鵜目前主要分佈於印度、菲律賓、東南亞群島、蘇拉威西島上,屬於 全球性近危動物。喜好群居的它們對於棲息地的水質要求很高,經常 生活在河流或者湖泊水質干凈的區域,這里的水流比較緩慢,它們就在水面之上 用自己尖利的鳥喙扎魚吃,可能古人使用尖刺扎魚吃正是受到了這種啟發吧。

生存習性

有關黑腹蛇鵜的習性記載非常少,因為 它出現頻率實在是太低了,不過專家指出它 與鵜鶘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不少習性也與鵜鶘相似。鵜鶘類其實在世界范圍內只剩下八種了,它們的體型都非常大,因此被人們稱作 「鳥屆恐龍」。不過在白堊紀消失的恐龍本來就有一類進化成了鳥類,存活了下來,很難說鵜鶘和那一類有沒有關系。

黑腹蛇鵜飛行的速度很快,一般會縮著腦袋,伸直脖子飛行, 依靠兩個巨大的翅膀鼓動,利用上升的氣流滑翔。等到了繁衍的季節時,它們會發出咔咔的叫聲,雄性蛇鵜會對著雌性蛇鵜 跳求偶的舞蹈,以此展示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說是 一夫一妻制,求偶成功之後它們就會共同築巢,巢穴很大,深度大約1米左右,半徑40厘米。

這種做法是為了 更大程度上維護生物圈的和諧以及物種的多樣性,保護環境需要從點滴小事做起,轉變對待其他物種的態度。要明白人類從來都不是它們的救世主,人類只是在努力拯救自己的朋友,畢竟這麼多年來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家園當中,呼吸著同樣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