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100億野兔「氾濫成災」,體重達百斤,當地人為何不吃?

長長的耳朵、明亮的眼睛、標誌性的三瓣嘴……毛茸茸的兔子,一舉一動都萌化人心,但是在澳洲土地上,它卻是一種難纏的生物。

可在澳大利亞,兔子卻在野外氾濫成災,個個吃得膘肥體壯,當地人不得不對其發起戰爭,可謂是勞民又傷財。

澳大利亞的兔子哪來的?

跟氾濫的駱駝一樣,野兔對於澳大利亞來說也是外來物種。

以前人們獵殺兔子,除了食其肉以外還有別的目的,比如打獵。當時王公貴族們的娛樂活動之一是狩獵,歐洲野兔比家兔更敏捷靈活,是非常受歡迎的獵物。

那麼,最開始抵達澳大利亞的兔子,到底是家兔還是歐洲野兔呢?

真正讓事態開始變化的,是英國殖民者湯瑪斯·奧斯丁。此人在英國時就熱衷於狩獵,來到澳大利亞後覺得心裡不得勁,總想著施展自己的狩獵能力。

於是 1859年,他委託家人從英國送來一些獵物:5隻歐洲野兔和12隻家兔。兔子繁殖之後,奧斯丁就把24隻兔子全部釋放到農場裡。

根據不完全統計, 19世紀末,澳洲的兔子數量超過了100億隻。它們四處打洞、啃食植被,無憂無慮地生存繁衍。

由於生活太好,很多兔子的噸位都相當可觀,甚至能長到百斤重,讓人懷疑:這到底是兔子還是小豬?

如果兔子洞太過密集,那麼很容易出現水土流失的情況,加劇荒漠化。假如人類、牛羊在區域內行走,一個不留神,還可能不小心踩到它們挖的洞。

政府6次圍剿控制

野兔大軍讓澳洲當地人感到頭疼,政府不得不出馬,結果發動了六次圍剿,才控制住野兔的瘋狂繁殖。

2.懸賞徵集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既然官方呼籲的方式行不通,那不如向民間 有獎徵集解決辦法。

在25000英鎊的誘惑下,生物學家巴斯德站了出來,聯繫了巴黎的3名研究人員, 打算用傳染病的方式解決氾濫的野兔。

當然,今天的你會認為,提出這個主意的人簡直是「圖樣圖森破」,但當時的人確實付諸行動了。

20世紀初,野兔蔓延到西澳,當地人耗費7年時間,修築起了總長度超過3000公里的柵欄。

這樣做效果拔群,野兔的數量得到了抑制,但副作用也來了:青草也被破壞,生態受到了影響。於是,這個計畫被迫暫停。

5.粘液瘤病毒

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從「傳染病」的思路中獲得啟發,尋找能夠殺死野兔的病毒,最終找到了粘液瘤病毒。

6.兔杯狀病毒

免疫粘液瘤病毒的野兔迅速繁衍,雖然無法恢復百億隻的盛況,但數量依舊是氾濫的。

在病毒滅殺中嘗到甜頭的人類,繼續尋找。終於,他們找到了 來自中國的兔杯狀病毒,投入使用之後,很快就將野兔的數量控制在較為合理的范圍內。

當然,更重要的是:真的吃不過。僅僅通過吃,解決不了物種氾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