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長大後能不能認出生母?如果不能,如何避免近親繁殖?

人類自古有倫理一詞,我們可以清楚地分辨自己的父母,所以不會近親生育。那麼獅子呢?雄獅從小被逐出原生族群,多年之後的它還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嗎?來跟探長一起探索獅子們的「倫理綱常」吧。

獅群的組成

獅子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非洲草原上典型的群居捕獵者。一個獅群通常由十幾名成員組成,一般有且只有一頭雄獅擔任獅王的角色,當然也有些仁慈的獅王會留下自己的兄弟作為「軍獅」。

獅群的核心由連續的幾代雌獅們構成,一般包含獅王的母親、妻子還有女兒。獅群分工明確,雄獅們負責監視領地 保護成員安全,雌獅們負責捕獵以及照顧族群內的幼崽。

雄獅成長史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個獅群的獅王是何等的霸氣凜冽,在草原上幾乎沒有動物敢在它面前造次。但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風光無限的背後是歷經坎坷的滄桑啊。

一頭雄獅的成長考驗從出生時就開始了。雌獅一般每胎產2-4個幼崽,但由於環境、食物等種種原因,最後的存活率僅有20%。因此雌獅們通常會一起哺育族群內的全部幼崽,當有些媽媽出去捕獵時,剩下的媽媽就會義不容辭地擔任孩子們的保姆。即使是沒有生育的雌獅也會參與其中,為它們舔毛、陪它們一起玩耍。

幼獅們會得到媽媽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它們的哺乳期長達6-7個月,斷奶後至一歲之前也都過著「飯來張口」的生活。

到了一歲的時候,小獅子們就要跟著母親外出打獵學習技能了。而這時,競爭才剛剛開始。

我們都知道,獅群的進食是分「三六九等」的,獅王會最先享用獵物,其次是雌獅,最後才能輪到這些小傢伙們。如果捕獲的獵物足夠大,那它們或許還能飽餐一頓。但捕獵哪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所以它們大多數時候只能扒拉到剩飯剩菜,甚至只剩空的「鍋碗瓢盆」了。

雖然日子比以前艱苦不少,但這卻是小傢伙們成長最快的階段。畢竟沒有這「金剛鑽」,長大後怎麼攬「瓷器活」嘛。

不過這個階段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幼獅們的學習能力很強,等到它們兩歲的時候,基本就掌握了大部分的捕獵技能,這時候就要面臨「差別待遇」了。小雌獅們會留在族群內,而小雄獅們則會被「驅逐」出家門去闖蕩天下。

由此,它們便開始了全新的流浪生活。

但實際上,70%-80%的幼獅都活不過兩歲。一個原因是食物供給不足,或者是在學習捕獵的過程中被獵物「反殺」;第二個原因則是不同獅群之間的競爭。

據統計,獅子幼崽成年率僅有三分之一,儘管出生時雄性幼仔數量高於雌性,但雄性幼仔的死亡率卻遠遠高於雌性。

如果在它們成長過程中父親被打敗,那麼新上任的獅王會毫不猶豫地咬死對手的孩子。雖然這時候有的雌獅會盡力帶著孩子們逃離獅群,但可想而知,一個單身母親要照顧那麼多幼崽肯定是力不從心。

草原流浪者

綜上所述,草原上的單身流浪漢中,有初經人事的少年;有四處闖蕩的中年「打工人」;還有跌落神壇的老獅王。其中一些體質弱,捕獵能力差的個體,在捕食的過程中可能被獵物反殺,或是由於捕不到獵物而活活餓死,畢竟草原上的競爭十分激烈。

於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這些流浪漢們便自發地組成好哥們團隊,通過互幫互助一起度過生存危機,比如「壞男孩聯盟」 「保衛者聯盟」等。

當然,只由雄獅組成的獅群也需要領隊。在隊伍升級到可以挑戰Boss的時候,它們就會主動地向其他獅群的首領進行挑戰。成功擊敗對手後 領隊就會登上王座。而聯盟裡的其他成員則繼續流浪,去刷別的「副本」。

那麼問題來了,離家多年的雄獅再見到自己的母親姐妹時還能認出嗎?

事實上,獅子的視覺、聽覺、嗅覺都十分發達。它們可以依靠氣味分辨自己的親人,甚至可以聽得出親人的叫聲。再者,野生獅子的壽命基本為10-14年,兩歲的幼獅換算成人類年齡都已經接近成年。對於母親、兄弟姐妹們的記憶肯定已經深深地刻進腦海裡,因此即便多年未見,它們一樣能清楚地認出自己的親人。

總結

雄獅的流浪以及獅群中獅王的更迭,從進化的角度看,是獅子們為了維持種群可持續發展做出的選擇。一來每任獅王都經歷過磨練,並且能力都強於上一任獅王,確保了遺傳基因的強大;二來也是為了避免近親繁殖的一種方法。驅趕未成年雄獅是為了防止它們性成熟後與自己的姐姐、妹妹 甚至母親交配;而取代獅王的位置不僅能更好地傳遞後代,還可以防止獅王在繁殖期與自己的雌性後代交配。

因此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在我們看來,這是無趣又殘酷的鬥爭。對動物而言,卻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而誕生的自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