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瀕危物種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聯想到這種動物非常脆弱,這些脆弱的物種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生存的空間非常狹隘。
如果一個物種的生存區域非常廣泛,到處都有它們身影的話,那麼它們的抗滅絕能力會很強,除非有某種非常強大的力量突然干預其中。
事實上,進入農業時代后的人類經常就扮演著這股強大的力量,許多抗滅絕能力很強的物種也會因為人類活動而走向滅絕。
澳大利亞有許多漂亮的巨型甲蟲,它們五顏六色的非常受歡迎,但在甲蟲標本興起之後,許多漂亮甲蟲因為人為捕捉而被推向滅絕的邊緣。
然而,有一種巨型甲蟲也經常被當作標本,也很受歡迎,只不過在人們到處捕捉它們之前,它們自己就把自己推向了滅絕,那就是澳大利亞寶石甲蟲(Julodimorpha bakewelli)。
這種甲蟲的瀕危有一點點尷尬,它們的雄性被啤酒瓶吸引,即便雌性就在它們周圍游蕩,它們也不為所動,一心只在啤酒瓶上。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澳大利亞寶石甲蟲雄性的行為會如此奇怪呢?
圖:Julodimorpha bakewelli
澳大利亞寶石甲蟲並不脆弱
這種甲蟲棲息在澳大利亞西部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分佈比較廣泛,同時由於所在的環境比較惡劣,人跡罕至,所以它們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並不是很大。
最重要的是,它們的幼蟲是在桉樹的根部和樹干中活動的,在澳大利亞自然界,能夠和桉樹綁定在一起的生物一般過得都不會太差。
因為澳大利亞絕大部分樹木都是桉樹——大約佔了澳大利亞所有樹木的77%,動物綁定了桉樹有點像傍上了一個大款,生活自然也就比較滋潤。
圖:考拉抱上桉樹大腿
但是,澳大利亞的許多桉樹對植物和動物都是有毒的,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傍上,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考拉——它們能夠吃桉樹葉,想想考拉這樣的動物都能存活下來,就知道能夠吃桉樹葉對於澳大利亞動物來說是一種多大的優勢。
另外,這種甲蟲成年之後可以長到4cm,可以說是一種相當大的甲蟲了,所以自然天敵估計也不會太多。
總體來說,如果是在不受干預的自然棲息地內的話,澳大利亞寶石甲蟲不應該面臨瀕危風險才是。
然而,啤酒瓶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平衡。
圖源: Flickr
雄性迷戀啤酒瓶
每年的8月和9月是澳大利亞寶石甲蟲的繁殖季節,澳大利亞的這兩個月正好是冬去春來的月份,所以許多昆蟲都選擇在這個時期完成終身大事。
雄性寶石甲蟲的體型較小,它們可以飛離地面大約1-2米的樣子,而雌性的體型較大,它們沒有飛行能力,一直在地面爬行。
在繁殖季節,飛行中的雄性會尋找地面的雌性,發現目標后,它們就會俯沖著陸並試著引起雌性的注意,以達到最終目的。
然而,在1981年9月的時候,兩名昆蟲學家——Darryl Gwynne和David Rentz(兩人是夫妻)在西澳大利亞的東加拉考察時,偶然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這對夫婦觀察到,許多雄性寶石甲蟲在飛行后並沒有沖著雌性著陸,而是向著啤酒瓶,它們爬上啤酒瓶就像爬上雌性甲蟲的背上一樣。
公路兩邊有各種各樣的垃圾,都是旅行者留下的,但是雄性甲蟲似乎只被一種金 棕色的啤酒瓶吸引。
為了證明這一點,夫妻兩隨手撿了兩個棕色的酒瓶放在空曠的地方,因為這樣更容易被空中的雄性甲蟲發現。
不出所料,30分鐘后兩個酒瓶總共吸引到了6隻雄性甲蟲,其中一個酒瓶上甚至爬了5隻。
而且酒瓶似乎對雄性存在某種魔力,只要它們爬上酒瓶就不會離開,即便是雌性甲蟲從邊上爬過也無動於衷。
另外,夫妻兩甚至發現一隻雄性甲蟲被螞蟻撕咬,它也沒有要離開的樣子。
至於為什麼雄性被酒瓶吸引?
當夫妻兩仔細觀察一隻澳大利亞雌性寶石甲蟲時,答案就變得顯而易見了。
雌性寶石甲蟲也是金棕色的,和酒瓶的顏色差不多,而且它們身上也存在和酒瓶上相似的凸起——酒瓶上的那些凸起是廠商為了防止酒瓶脫落而專門設計的。
圖:雌性甲蟲的背紋
顯然,雄性甲蟲把酒瓶當作雌性了,它們犯錯了。
圖:酒瓶的紋路
但奇怪的是,澳大利亞寶石甲蟲屬於Buprestidae族(這個族的甲蟲有著各種各樣的閃亮的顏色),它們大多時候是根據化學信息來尋找配偶的,酒瓶好像沒有這樣的信息。
不過之後的研究發現,這種澳大利亞寶石甲蟲可以看到紫外線,它們可能更多的是用紫外線視覺來判斷配偶,而在這種視覺下,酒瓶幾乎和雌性的顏色是一樣的。
但是無論如何,它們沒有對化學信息做出判斷還是比較奇怪的,或許雄性真的覺得酒瓶是非常優質的配偶吧,所以忽視了酒瓶根本沒有化學信號。
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幾乎所有雄性昆蟲都會尋找更大的雌性作為配偶,因為在自然界體型大則意味著它擁有更多的卵細胞可以轉化為後代,以及擁有更強大的生存能力來確保生出後代。
顯然,啤酒瓶比真正的雌性甲蟲要大很多,雄性甲蟲有理由相信這就是它們的理想配偶。
進化陷阱:無法抗拒的誘惑
其實,在自然界這種「認錯」現象非常普遍,比如我們熟悉的「飛蛾撲火」,飛蛾的趨光本能讓它們直接撲向了火焰。
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本質上是動物通過長期的進化訓練出來的一種本能。既然能夠成為本能,它在自然條件下必然是對生物生存有很大幫助的。
許多昆蟲有趨光性,關於這種現象目前依然沒有統一的解釋,有些昆蟲喜歡把一些自然光源當作一種信號,有些昆蟲則利用自然光源導航,總之在自然情況下,光源對它們的生存是有幫助的,所以趨光變成一種本能。
當自然光源變成人造光源的時候,昆蟲也就自然地被本能誤導,最終導致飛蛾撲火這樣的極端現象。
澳大利亞寶石甲蟲在數百萬年的進化中,已經訓練出一套非常強大且高效地尋找配偶方式,可能就是通過紫外線反射尋找體型更大的配偶。
但是,當它們碰到了一些隨地丟酒瓶的澳大利亞旅行者時,這個數百萬年培養起來的、代表成功的本能崩潰了,它們甚至可能因此滅絕。
不結網的蜘蛛,圖源:Picasa
最後
其實,由於人造產品的存在而影響動物自然生存、繁殖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海龜,它們在產卵之後會在月光的指引下回到大海,但是燈塔的存在讓許多海龜無法找到回海之路。
如果人類所做的這些都是無心所為的話,那麼有趣的地方就是, 自然界的生物其實都在有意利用其它生物的這些本能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比如澳大利亞蟹蛛(Thomisus spectabilis),它們從來不結網,也不偽裝自己以伏擊獵物,它們採用完全相反的生存策略——通過反射紫外線來吸引獵物昆蟲靠近自己。
許多昆蟲會被紫外線吸引,這種蜘蛛就是利用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