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這麼好看的惡鬼誰會害怕

漫畫:這麼好看的惡鬼誰會害怕

神的語言:363996


饅頭,中國傳統麵食,通常用以麵粉製成,將麵粉和水按比例混合發酵後(或拌入內餡)蒸製而成的食品。華北地區稱為

餑餑,關中、中原等地稱為、晉語、部分閩語地區也稱為饃饃等。通常是半球形、長方體,大小從直徑4公分左右到直徑15公分左右均有。其中,無餡的饅頭是多數中國北方人的主食。

歷史

參見:中國飲食文化史

漢朝時,由於磨已廣泛應用,蒸製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當時統稱為「餅」。

「饅頭」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束廣微,又稱「蒸餅」。

「饅頭」一詞出自三國蜀漢諸葛亮。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根據當地的習俗,大軍渡江之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諸葛亮遂命人以白麵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諸葛亮將其命名為「蠻頭」,即蠻人之頭之意,江面原先浮癘瘴竟消散,大軍得以平安渡江,一說孤野會討吃討喝;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唐代以後,饅頭變小,稱「玉柱」、「灌漿」、「饅役」、「粳頭」。

在此之後無論有無餡心均統稱饅頭。直到北宋才出現包子這一稱呼,指代有餡的饅頭(用菜葉裹餡的菜包),而饅頭一詞本身則逐漸變成無餡製品的統稱。現在蘇南及浙北地區,如上海、蘇州、杭州,仍將無論是否含有內餡的饅頭統稱為饅頭,例如肉為餡的稱為「肉饅頭」。

香港酒家供應的饅頭體積比北方的小,屬於點心而非主食。

饅頭有「瞞頭」(欺瞞河神的人頭)之說法,無文獻可供考證。此詞可能衍生自《說郛》內文所載之文字:「食品饅頭本是蜀饌。世傳以為諸葛亮征南時其俗以人首祀神,孔明欲止其殺,教以肉麵二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

麵粉小麥粉(英語:Wheat flour)是一種由小麥或者其它穀物研磨而成的粉末,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食品原料之一,經常需要加水變為麵團,再蒸烤食用。麵粉承擔了人類食物中的「主食」和「甜點」的大部份,例如各種麵包、饅頭、蛋糕、麵條、餅、餅乾等均由麵粉製作。

在中文中,「麵粉」不加說明的話,特指「小麥製麵粉」,但是像「大麥、燕麥、蕎麥、黑麥」等也可被當做麵粉,因為中國、印度、和美國這三個人口最多的國家所消耗的主食均為小麥麵粉,故小麥麵粉的產量較其他穀物穀粉產量要高出許多。

小麥麵粉分為「特高筋麵粉、高筋麵粉、中筋麵粉、低筋麵粉、無筋麵粉」五類,「筋」指的就是「麩質」或「麥麩」,這一種蛋白質會影響麵團的質地,越「高筋」所產生的彈力和粘性則越高,反之則越低。「特高筋麵粉」適合各種義大利麵條(細麵、筆管麵、寬麵、貝殼麵、螺旋麺)、中式的油條、日本的烏龍麺和伊斯蘭世界以及印度的饢餅,因為其有嚼勁、彈力驚人、有極大的發酵香味;「高筋麵粉」適合各種西式麵包和匹薩餅皮,因為其韌性較高,經烘焙後蓬鬆厚實、有小孔、仍得保持形狀,極度適合添加巧克力、奶油、肉桂粉、起司、果醬等其它食物;「中筋麵粉」適合絕大部分鹹味的中式麵食和小部分中式甜點,包括包子、饅頭、中式麵條、餃子和小籠包等,屬於最萬用的,在歐美國家沒有中筋麵粉的情況下,也可使用高筋和低筋混合製成;「低筋麵粉」適合幾乎所有西式甜點以及大部份中式的甜點,因為筋力較低,質地更加柔嫩順滑,代表為各式蛋糕、司康、美式鬆餅、丹麥餅乾等;「無筋麵粉」即「澄麵」適合各種要追求透明感的食物和日式甜點(即和菓子),例如廣式飲茶中的水晶蝦餃、腸粉和台灣的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