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經滅絕的生物之中,劍齒虎的名聲地位非常高,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史前生物之一。關於它們的滅絕,現如今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讓人意外的說法是: 劍齒虎的滅絕,竟然是因為獵物數量變多了。
劍齒虎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劍齒虎也是如此,它們生活在距今300萬年-1.2萬年前的美洲地區,其中生活在北美地區的劍齒虎體型和獅子差不多大,劍齒的長度達到了17-20公分;而南美的劍齒虎體型更加高大,劍齒的長度達到了28公分左右。
現如今很多貓科動物的犬齒呈圓錐體,而劍齒虎的劍齒卻像一把劍一樣,又長又扁,邊緣還有鋸齒。這是因為劍齒虎並不是像獅子、老虎一樣通過鎖喉來一招致命,而是使用劍齒虎的劍齒深入到獵物頸部內部, 勾斷對方的頸動脈,這樣對方就會因失血過多而死。
劍齒虎和貓科的另一個區別是, 劍齒虎不善奔跑,而是通過伏擊加力量對決戰勝獵物。劍齒虎的尾巴非常短小,短小的尾巴無法輔助轉彎,意味著劍齒虎的敏捷性不高;再加上它們的身體結構決定了它們的奔跑能力較弱,所以它們只能依靠伏擊來等待獵物。
劍齒虎的獵物體型很大,當獵物靠近時,劍齒虎會突然沖出來,然後攻擊獵物的頸部。由於獵物體型較大,所以劍齒虎在攻打對方時自身也容易受傷,因此很多劍齒虎化石上都能夠看到傷痕。
不過當它們捕獵成功時,所得的回報是非常豐厚的,體型較大的獵物可以讓它們好幾天都不用捕食。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儘管劍齒虎的劍齒能夠幫助它們狩獵,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環境改變了。
狐尾林鼠巢穴
狐尾林鼠喜歡從50、60米遠的地方帶回植物築巢,並在上面留下尿液,當尿液中的水分被蒸發之後就會留下一部分結晶, 這些結晶可以像琥珀一樣保存非常久。
劍齒虎和當地的狐尾林鼠分佈有重合,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狐尾林鼠巢穴的化石發現,在冰河時期當地曾經是一片森林,氣候寒冷潮濕,所以當地的主要樹木是松樹、橡樹和檜樹等。然而在冰河世紀結束之後,全球氣溫回升,當地氣溫變得越來越炎熱,氣候也變得越來越乾燥,原來的森林逐漸被草原、沙漠所取代。
相較於草原而言, 劍齒虎更適合在森林中生存,這是因為它們奔跑速度不快,必須要藉助周圍環境的遮擋來伏擊獵物,森林之中有許多掩體,可供它們隱藏自己的身影。
而草原地勢平坦,植被矮小,難以掩蓋劍齒虎的身影,導致劍齒虎不得不通過追擊的方式來捕捉獵物,而速度和敏捷性本就是它們的弱點,所以捕獵成功率大幅度下降。
另外,當森林退化為草原之後,食草動物們為了更好地躲避敵人,採取了群居的方式生存。而且為了更好地散熱,食草動物們的體型也變得越來越小,但數量卻變得越來越多。
食草動物們採取群居的方式生存之後,它們對周圍的環境觀察更為敏感了,這是因為種群中有許多雙眼睛,一旦其中一隻發現天敵,將會通知其他個體。這就使得劍齒虎的捕獵效率下降,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用於捕獵。而當捕獵成功之後,獲得的獵物也較小,無法滿足需求。所以劍齒虎需要不停地捕獵才能夠滿足生存。
而且,在1萬年前左右,人類已經崛起,不僅會使用工具,還會製作更加復雜的工具。此時的人類還馴化了各種動植物,以至於劍齒虎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就這樣,在一系列的變化之中,劍齒虎數量越來越少,直到徹底滅絕。
總結
劍齒虎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劍齒虎過於強化力量屬性,而敏捷性和速度較弱,環境的變化使得它們的力量無處發揮,以至於無法捕獲獵物。
另外,劍齒虎的獵物們也在進化,它們為了適應草原環境演化出了較小的體型和群居的生存方式,而它們的這種變化又不利於劍齒虎的捕食,以至於雖然獵物數量變多了,但劍齒虎卻被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