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志》記載:「天馬,常飛騰天都蓮花諸峰……銀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雲,須臾躍過數十峰」。
天馬,銀鬃金毛,足踏祥雲,在陡峭的山峰間飛馳。
湖北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2021年的記錄數據時,發現架設在十堰山林里的多部紅外線相機,在不同的7個地點,拍攝到「駿馬」的身姿。
照片中的駿馬威風凜凜,黑色的身軀,棕紅色的小腿,脖子上披著銀白色的鬃毛。最奇特的是,腦袋上還插著一對鋒利的短角。
銀鬃、紅蹄、穿山越嶺,你有沒有覺得這匹駿馬很像傳說中的天馬?只是,它比天馬多了一對角,加了角的天馬,莫非是另一頭神獸,頭角崢嶸的麒麟?
你沒有猜錯,這匹黑馬正是明末清初學者閔麟嗣編撰的《黃山志》中記載的天馬。天馬善於在懸崖峭壁間跳躍,通常在清晨和黃昏出行。 當清晨山上雲霧繚繞的時候,遠遠看過去,在巖石上奔馳跳躍的天馬,就像傳說中的神獸正在騰雲駕霧,穿梭在山峰之間。
不過,天馬不是馬,也不是麒麟,而是一頭羊。照片里的這頭神獸是牛科羊亞科下的中華鬣羚。
鬣,這個字讀 liè,意思是雄獅、駿馬脖子上的長毛。鬣羚脖子上披掛著白色的鬃毛,跟馬鬃一樣,這種鬃毛雌雄都有,正是鬣羚名字的來源。有些鬣羚的鬃毛特別長,蓋住脖子,遠看就像黑馬長了一個白脖子。
除了像馬的鬃毛外,鬣羚還長著一副像驢的大耳朵,像牛一樣分瓣的蹄子,像鹿一樣的角。浙江、安徽地區的山民,管它叫做「四不像」。 不過,鬣羚不像另一種四不像—麋鹿一樣傻乎乎的,它可是天馬,擁有神獸的幾大特徵,我們從頭說起。
性情剛烈、傲嬌高冷、獨來獨往的天馬神獸
中華鬣羚分佈地帶很廣,甘肅、青海、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四川、雲南、西藏、福建、廣東、廣西等地,都有它的身影。它的活動領域很廣,生活在海拔 900~4000米之間的山林地帶。夏天的時候,鬣羚在高海拔的峭壁地帶活動。到了冬天,它轉移到低海拔的樹林山區。等到天氣轉熱的時候,它重新回到涼快的高海拔地帶。
中華鬣羚性情孤傲,除了繁殖期外,無論在哪裡看見它,都是獨行狀態。獨來獨往的鬣羚,每隻都有自己固定的領地,互相不重疊。除了獨行之外,它的性情暴躁,脾氣還很大。
有一件往事,發生在 2014年。華東某縣市區闖進一隻中華鬣羚,引來一群人圍觀,甚至有人打算把這只怪獸殺了分肉吃。幸好巡邏的鐵路民警路過現場,把鬣羚救了下來,送到當地林業部門。
這頭中華鬣羚已經受傷了,但是林業部的工作人員很快就讓鬣羚帶傷回到了野外。工作人員很無奈,說帶傷放生是不得已。 這頭鬣羚性情剛烈,觸碰一下就激烈反抗,實施救治困難重重,只好讓它回歸大自然自行療傷了。
另一件往事,發生在 2008年。江西都昌縣發現了兩只蘇門羚(蘇門羚就是中華鬣羚,蘇門羚是舊稱)。送到當地動物園后,一隻撞墻自盡,另一隻也在不斷地撞墻,哪怕鼻子流血腦袋腫了,也不放棄自盡的行為。動物園只能給它注射了鎮定劑,計劃等它平靜下來再放歸山林。
說到中華鬣羚的性情剛烈,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動物園里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神獸。就是因為它的脾氣太大,根本不接受關進籠子里的生活。動物園能圈養老虎,但是沒法圈養中華鬣羚。鬣羚寧願撞墻而死,也不願被圈養圍觀。
獨來獨往,性情剛烈,脾氣暴躁,不能忍受被圈養,這真是妥妥的神獸性格啊。
神獸天馬的三大絕招
中華鬣羚有三大絕招,攀巖、擊鼓、頂角。
鬣羚最令人贊嘆的絕技,就是如履平地一樣在懸崖峭壁上攀登跳躍。它是偶蹄目動物,蹄子由兩瓣緊密靠在一起的蹄甲組成。蹄子前窄后寬,四周是堅實的角質,中央則是有彈性的內墊,能像吸盤一樣把身體吸在陡峭的巖石上。
孤獨沉默的鬣羚,幾乎從來不發出叫聲。遇到危險時,它會提起前蹄,大力蹬擊在巖石上,就像擂動戰鼓一樣,發出低沉有力的敲擊聲,警告對方不要靠近。
如果敵人繼續進犯,那就使出第三招,主動進攻,用頭頂鋒利的尖角撞向敵人。
憑借鬣羚的體型、戰鬥力和攀爬能力,它在野外的天敵並不多。
總結
隨著森林面積的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中華鬣羚的數量一直在下降,被列入我國野生保護動物的名單。
這次,在十堰拍攝的照片中, 7處監測點都拍到了鬣羚。雖然單張照片上是獨行的鬣羚,但幾張照片中的個體差異明顯,並不是同一隻。 也就是說,有好幾只鬣羚生活在這片地區,這個發現很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