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貓科動物被體重不到自己一半的動物捕食,成為「貓科之恥」

貓科動物一直被視為自然界最強大、最優雅的食肉動物群體,擁有大批粉絲,尤其是幾種大型貓科動物,更是自然界猛獸的象徵。在陸地食肉目當中,貓科被視為「單挑無敵」的存在,但有些人更加支持另一個群體,那就是以靈活好鬥著稱的鼬科。

註:左下角的臭鼬已經被移出鼬科了

盡管鼬科當中最大的物種——海獺和巨獺,極限體重也不到60千克,大多數鼬科動物的體重都在10千克以下,但它們的實力不容小覷。 鼬科當中的鼬屬和貂屬身體細長柔軟,以靈活著稱,在中國這個群體被統稱為「黃鼠狼」,它們的特徵是跳躍式前進,能夠獵殺自身數倍之大的動物。而狼獾(貂熊)、蜜獾、狗獾、美洲獾則以兇猛強悍著稱,它們通常被稱為「愣頭青」,敢於對抗比自己大數倍的掠食動物,盡管沒啥耀眼的戰績,但勇氣可嘉。而各種水獺都是水陸兩棲的,群體作戰可以橫行江河,其中最大的巨獺號稱「水中之狼」。

巨獺

有人都堅持認為「同體型貓科打不過鼬科」,但一直沒有可靠的沖突記錄來做支撐,因為整體來看,貓科動物的體型優勢很大。 獅子老虎都可以長到250千克以上,而鼬科當中最大的也不到60千克。最小的貓科動物是銹斑豹貓和黑足貓,也能長到1千克以上,而最小的鼬科動物是伶鼬,只有50-200克。因此,自然界中很少出現貓科與鼬科同體型較量的情況。但前幾年,一份研究讓網友們吃了一驚,在北美洲,一種鼬科動物竟然捕食了自己兩倍大的中型貓科動物,這就是著名的「漁貂捕殺加拿大猞猁」事件。

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FWS)的斯科特(Scottr)在緬因州北部進行了長達12年的研究后發現:漁貂能夠捕食比自己大一倍的加拿大猞猁。研究結果於2017年9月發表在《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雜志上

加拿大猞猁

1999-2011年,研究者記錄下65隻加拿大猞猁的死亡原因,其中18隻被其它動物所殺,有14隻通過檢查傷口確定是漁貂所為,14隻被殺的加拿大猞猁當中有13隻成年,5隻雄性9隻雌性。 此地的加拿大猞猁雄性平均體重11.3千克,雌性平均體重9千克,漁貂平均體重4.6千克,加拿大猞猁的體重是漁貂的兩倍以上。

漁貂

緬因州是美國本土緯度最高的州,冬季會形成很深的積雪,研究者分析漁貂捕食加拿大猞猁的動機是由於冬季食物稀少,不得已而為之。 加拿大猞猁被殺的14起事件當中有12起是在1-3月發生的,此時積雪最深。根據遇害現場戰斗痕跡很少來看,顯然是速戰速決,研究者認為漁貂會利用積雪作掩護,偷襲正在休息的加拿大猞猁,咬后頸或者頭部將其殺死。

漁貂以小搏大殺死加拿大猞猁是否能夠說明同體型下鼬科強於貓科呢?我不置可否。 在美國西海岸三州,短尾貓和美洲獅是漁貂的主要天敵,漁貂被捕食總數的78%是二者所為加拿大猞猁也在其他地方挽回了「顏面」,加拿大卑詩省等地發現過加拿大猞猁捕殺漁貂的現象

短尾貓

短尾貓和加拿大猞猁都是貓科-貓亞科-猞猁屬的,兩者體型相當,但短尾貓性格更加兇猛,能夠殺死比自己大數倍的白尾鹿,也能趕走比自己大的郊狼,而加拿大猞猁的食物90%是雪鞋兔,性格較溫和,身體硬體比不上短尾貓,從而成為「貓科之恥」。

作為生存維度最高的貓科動物,加拿大猞猁為了在嚴酷的寒冬中生存下去,身體能夠適應高寒高維的氣候,尤其是在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這里敵害很少,加拿大猞猁多數是被凍死餓死的。

加拿大猞猁分佈范圍

「漁貂殺加猞」只是在小范圍內的特殊現象,在一般環境下,漁貂難以對抗體型大於自己的貓科動物。緬因州的漁貂是體型最大的種群,這里的環境也為漁貂提供了幫助,因此漁貂在這里創造了鼬科對抗貓科的最佳戰績。按照《國家地理》的說法:這種競爭是良性的自然循環,這種現象多出現在加拿大猞猁沒有其他敵害的地方,漁貂的捕殺對加拿大猞猁的數量形成適當的抑制作用。加拿大猞猁因數量過多凍死或餓死都是很浪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