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人類之所以會對一些事物感到好奇和驚訝,是因為其超出我們所認知的又或者是和我們平時生活中所見到的不一樣,自然而然也就有了這樣或者那樣的驚訝,再加上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氣候多樣,於是這片神奇的土地養育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的動植物。
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人員的深度探索,有許多的生物被我們所認知。就在前段時間,四川的九頂山地區就發現了一隻「六不像」。那麼「六不像」到底是什麼呢?又因何而被稱為「六不像」呢?帶著疑問我們接著往下看。
在談論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這只「六不像」是什麼動物?專家經過初步鑒定后表示,原來這只「六不像」竟是極為罕見的一種動物,名叫扭角羚,又被稱為羚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雖然它的名字里帶有牛字,但可別誤會,它可不是牛,它是一種似牛非牛,似羊非羊,還有著其他動物的特徵的一個物種,所以它又被稱為「六不像」,這可比姜太公那「四不像」還多出了兩個。
扭角羚的體型非常的龐大,明顯大於其他的羊,所以這才有了「牛」之稱。而成年後的扭角羚體長一般會在2米左右,肩高則在1.2米,體重一般可達到1噸重,不過,和它們這麼龐大的身軀不相符的是頭上的兩只角十分的小巧,看起來還挺有個性的。且它們分佈的范圍並不廣泛,主要都是在我國秦嶺一帶的山區上生活,它們身上長著厚重的皮毛,所以不懼嚴寒。
而且它們是一種群居動物,在高山的草場上,會經常看到成群的扭角羚在一起覓食,主要的食譜包括各種野草、花、竹筍等,它們還喜歡舔巖鹽,喝鹽水。其實,中國目前可以算是羚牛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了,但是在我國也僅存幾千頭而已。
那又是什麼原因才導致它們這麼稀少呢?
近些年來,羚牛之所以成為世界公認的珍稀物種主要是由於其本身的分佈就僅限於包括中國、印度、不丹等在內的五個亞洲國家,而且由於動物習性的原因群體內部會在發情期存在殊死之斗,甚至還會有離群出走的雄性動物,而這些「流浪客」還可能與家牛進行交配,也使得物種遺傳不再純正。在過去,虎豹等大型食肉動物的獵食也是壓制羚牛數量的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我們必須要承認人類的亂砍濫伐行為對羚牛的棲息地造成了嚴重破壞,導致其生存環境不斷縮小。同時,由於其體型龐大以及群體行動十分規律,易於被人們當作是獵物目標來捕獲。時至今日,還有一些西藏少數民族會獵捕羚牛作為食物。而在極寒等特殊環境下的保護野生動物執法行為也殊為艱難,偏遠地區民眾的意識與素質也有待提升。和大貓熊一樣,扭角羚的數量十分稀少。
那麼羚牛到底有多麼珍貴呢?
羚牛在不丹語中被稱為「塔金」,是不丹的國獸。傳說是不丹癲狂聖賢朱卡庫拉使用牛和羊的骨骸創造出了「塔金」。但是即便是在羚牛被譽為國獸的不丹,現存的羚牛數量也僅有幾百隻而已。在中國,羚牛的數量已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萬只銳減到如今的幾千隻。生活在寒帶的羚牛作為寒帶環境下生態鏈中的重要一員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實不難想象,寒帶特殊的氣候環境中能夠生存的物種數量一定會遠遠少於熱帶或者溫帶地區,而較少的物種數量也就決定了該種環境下的食物網系更為簡單,物種間的關系也更為單一,所以寒帶的生態環境穩定性與自我調節恢復能力會遠遠低於熱帶或者溫帶地區。
因此,羚牛所存在的寒帶地區很可能因為羚牛數量的變動而引起地區生態環境的極大不平衡,甚至可能引發整個生態環境的崩潰。而且,羚牛的形體外表十分獨特,因而才被譽為「六不像」,看起來也是十分可愛,也是十分具有觀賞價值呢。
對於珍稀野生動物,我們可能更加需要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或許以目前的眼光來看,一些物種的價值並不能被人們發現,但若是某些物種真的就此消失,那麼這絕對不會是消失的最後一物種。
溫馨提示大家: 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