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旁人看來許多嬰兒都長得差不多,但在寶媽的眼中,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一眼就能夠看得出來。這種能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刻意去修煉。
然而在自然界卻存在一種現象,一些鳥類認不出自己的蛋,盡管在鳥巢裡面一顆「外來」的蛋明顯要比其他「親生」的蛋個頭大許多,但鳥媽媽依然將其視為己出。就算是后續孵化出來了,雛鳥明顯不一樣,也絲毫不疑。
關於這種現象,其實在小學課文裡面我們就學過,「丑小鴨變天鵝」的故事講的就是這種現象。
小時候讀時備受鼓舞,一個不被看好的丑小鴨,長大后最終逆襲成為白天鵝。長大后仔細想想,丑小鴨本就是一隻天鵝,只不過蛋被下在鴨子的窩里,由鴨媽媽孵化,因此也被當成一隻鴨子。
自然界里許多鳥都會為「他人做嫁妝」,比如大葦鶯辛辛苦苦養大的後代可能是一隻大杜鵑,貓頭鷹帶大的子女也可能是一隻林鴛鴦。
神奇的「巢寄生」現象
某些鳥類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鳥類巢穴中,由其他鳥類代為孵化並養育的特殊繁殖行為,就叫 「巢寄生」行為,也叫 「巢寄生」現象。
在我們眼中,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明明蛋與蛋之間的差異那麼大,為何雌鳥卻認不出來呢?
但是這種現象在自然界卻很典型,也較為普遍, 全世界存在「巢寄生」行為的鳥類,約占鳥類總數的1%,大約有5個科80多種鳥類。
「巢寄生」現象有多神奇呢?它甚至可以出現在一對明顯的捕食與被捕食關繫上。佛羅里達州的攝影師勞里·沃爾夫曾在自家院子里,看到了一隻東部鳴角鴞撫養了一隻林鴛鴦。
東部鳴角鴞是一種貓頭鷹,屬肉食性鳥類;而林鴛鴦則是一種水鳥,算得上是一種野鴨。
顯然這只貓頭鷹並沒有意識到這只水鳥並不是自己的幼崽,直到最後水鳥翅膀長硬,跳入水中遊走,這只貓頭鷹還處於稀里糊塗的狀態中。
要說全世界里「巢寄生」技巧最高超的鳥類,還得是大杜鵑。大杜鵑是「三有」保護動物,分佈范圍很廣,尤其是在大陸南方地區,更為常見,因其叫聲似「布穀、布穀」,因此民間也稱「布穀鳥」。
大杜鵑能把蛋下在125種不同鳥類的巢穴中,堪稱是「巢寄生」方面的天花板。在下蛋之前,它會仔細物色鳥巢,通常來說,一窩裡面缺少一顆蛋的鳥巢,是最佳的「巢寄生」。
為了能更好地迷惑被寄生的雌鳥, 一些杜鵑甚至能產下跟宿主所下一樣顏色的蛋。
小鳥出大蛋,喜出望外
大葦鶯是經常被大杜鵑當成「冤大頭」的一種鳥類,不過與大杜鵑相比,大葦鶯的身材要嬌小許多,即便是成鳥,也不如大杜鵑幼崽般大,所以可想而知,大杜鵑下的蛋,要比大葦鶯下的蛋大得多了。
這麼明顯的破綻,大葦鶯難道看不出來嗎?事實上它還真看不出來,甚至還會因為自己的鳥巢里出現這麼大一顆蛋而喜出望外,有點兒自己終於生出了一個「有出息」的孩子的那種感覺。
其實不僅僅是大葦鶯,許多被巢寄生的鳥類都無法分辨出哪些蛋不屬於自己親生的。在一些發展出了反巢寄生行為的鳥類裡面,雖然也有一些針對巢寄生行為的防範策略。
比如 將鳥巢建在隱蔽處、下蛋之前趕走領地內有巢寄生行為的鳥類等等,但就是沒有一種策略是從蛋本身出發的,只有一些被大杜鵑「整」怕了的鳥類,偶爾才會對杜鵑的蛋較為敏感。
小鳥出大蛋,在我們看來是破綻百出的事情,為何這些鳥卻不以為然?這可能跟它們的本能行為有關。
荷蘭生物學家尼科·廷貝亨曾針對「巢寄生」現象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的大致內容就是用一顆跟雌鳥差不多大的假蛋,放入鳥巢裡面,盡管這顆蛋在一眾蛋裡面顯得十分突兀,可雌鳥卻沒有發現任何的不對勁,依然盡力孵化,而且是優先照顧這顆假蛋。
一窩正常的鳥蛋,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多多少少有些不同,其中的一些,可能會略大一點。
在這些鳥類的認知裡面, 較大的蛋孵出的雛鳥也可能更大更強壯,因此優先孵化較大的蛋,就被寫進基因里, 成為了它們的本能行為,以至於后來的蛋明顯超出了正常范圍,可它們依然沒能察覺。
「超常刺激」在作祟
「孵大蛋」是一種寫在鳥類本能中的命令,事實上也很合理,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自然競爭法則里,物種所追求的不就是那麼一點生存優勢麼?小鳥孵大蛋,看起來怪哉,但理論上沒毛病。
小鳥孵大蛋可能是 「超常刺激」在作祟,超常刺激指的是非自然存在的能有效釋放動物特定行為的刺激,簡單來說就是能激發生物本能,但目的卻偏離了進化本意的刺激。
拿大葦鶯來說,賣力孵化大杜鵑下的蛋,就是「超常刺激」的實例;杜鵑雛鳥的嘴裂斑紋比被寄生的鳥類更明顯,能更有效地刺激「養父母」的餵食行為,也屬於「超常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