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90年,曾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神秘大鳥」重新出現,是一件好事嗎

先賢莊子的《逍遙游》當中描寫過一種巨大的魚,它的外形和習性看起來都十分神奇,不少吃貨經常戲稱「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誠然莊子筆下的 能化身為鵬的鯤應該是虛構的。不過現實當中有一類 神秘的大鳥真實存在的,但是在 境內出現的記錄要追溯到90年之前了,不少動物學家認為它 已經滅絕了,沒想到日前它 突然出現在了雲南地區

當地的人在剛剛看到它時,就發現它與該地區常見的鳥類不同, 長相十分奇異,於是立即通知了鳥類學家,等到專家們趕到現場時發現這種鳥 確實是多年之前消失的那一類,雖然不明白它們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專家們還是拜託了專業的攝影師為它們拍攝特寫。不少民眾認為這類鳥重新出現是一種預兆,專家指出確實 與當地的一些因素相關

黑腹蛇鵜重返中國

雲南省瑞麗市的 弄莫湖公園當中來了兩位神秘嘉賓,它們的名字叫做 「黑腹蛇鵜」,這一名稱可算是把各位不太懂鳥的人搞懵了,這名字乍一看確實不像鳥,自動省略最後一個字還以為是一種蛇類呢。

根據現場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這兩只黑腹蛇鵜應當是結伴前來的,至於是不是夫妻就不清楚了,它們在公園當中的湖面上嬉戲,經常會將頭探入水底捕食魚類,吃的興致闌珊時會仰起頭叫幾聲相隔很遠的河對岸都能聽到它們的叫聲。由於 它們的體型本身就很大,起飛時張開雙翼就顯得更大了,為此市民一開始看到的時候還以為它們是大鵬

據看見的市民描述,這兩只黑腹蛇鵜經常會在公園附近的樹枝上停留休息,需要捕食時才會飛到水面之上,起飛的樣子和飛翔的姿態看起來霸氣極了,加上黑色的羽翼, 從地面看去就像是天界來的仙鳥。

很快公園來了兩只神鳥的消息就傳到了當地的研究所和全國各地鳥類愛好者的耳朵里,他們在仔細觀察照片之後發現這神鳥正是已經在中國銷聲匿跡許久的黑腹蛇鵜。專家經過現場仔細觀察完全確定它們的身份之後指出,這一鳥類最近記載於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 「黑腹蛇鵜僅在1931年中國雲南南部龍田附近有一次記錄」。

黑腹蛇鵜是一種非常稀有的鳥類,雖然在各地也有同樣鵜鶘科的鳥類,但是這一類型的一直都未發現,綜合判斷是 溫度和環境不太適宜它們的生存,所以即使曾經有,現在也都遷移去別的地方了。

黑腹蛇鵜是什麼?

由於不少人認為這只神鳥的名字槽點太多,我們就從它的名稱講起。首先它絕對是鳥類而不是蛇類,或者是蛇和鳥綜合的奇行種,它能有這個名字完全得益於它 不按規則長的外形,它的 頸部十分修長,比它的身子還要長一些,由於它身體的主色調是黑色,脖子也是褐色的,因此浮潛於河中捕魚的它被拍到了 伸著頭叼著魚浮出水面的照片。

這張照片里它的身體藏於水中並未被拍到,因此老遠看起來 像是一條蛇抬起身子在捕食。這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角度使得人類直接給它命名為黑腹蛇鵜。

說回正題, 黑腹蛇鵜和我們常見的鵜鶘其實屬於同一目,都是鵜形目的鳥類,不過不屬於同科,可以當作是遠方親戚吧。它的英文名叫Anhinga melanogaster,成年時體長在85到97厘米左右,長的能 達到1米,體重大概2600克, 羽翼全長116到128厘米,和一個張開雙臂的成年男性差不多了,可能還要再長一些,難怪不知道它們名字的市民會簡單粗暴的叫它們 大鳥,這展開雙翼的樣子從視覺角度來看確實很大。

黑腹蛇鵜比較喜歡溫暖潮濕的地方,因此一般分佈在 亞洲熱帶地區、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地區,這一點與在生活的三類鵜鶘有著明顯的差異。它的長相其實與鵜鶘差不多,畢竟有親戚關系,不過它們的脖頸更加細長,頭比較小也更窄一些。

黑腹蛇鵜目前主要分佈於印度、菲律賓、東南亞群島、蘇拉威西島上,屬於 全球性近危動物。喜好群居的它們對於棲息地的水質要求很高,經常 生活在河流或者湖泊水質干凈的區域,這里的水流比較緩慢,它們就在水面之上 用自己尖利的鳥喙扎魚吃,可能古人使用尖刺扎魚吃正是受到了這種啟發吧。

相較於常見的鵜鶘而言,黑腹蛇鵜的喙沒有那麼寬,看起來更加細窄尖利,此外鵜鶘的標志性象徵喉囊也沒有這麼明顯,所以它們捕食大多會使用用嘴扎魚的方式,而不是和 鵜鶘一樣 直接張嘴往裡面灌魚。這也使得黑腹蛇鵜看起來沒有那麼笨重,畢竟大嘴鵜鶘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又大又憨,黑腹蛇鵜則憑借自己黑亮的羽毛和纖細的脖頸給人們留下了 優雅高貴的印象,甚至不少人將它們與黑天鵝類比。

生存習性

有關黑腹蛇鵜的習性記載非常少,因為 它出現頻率實在是太低了,不過專家指出它 與鵜鶘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不少習性也與鵜鶘相似。鵜鶘類其實在世界范圍內只剩下八種了,它們的體型都非常大,因此被人們稱作 「鳥屆恐龍」。不過在白堊紀消失的恐龍本來就有一類進化成了鳥類,存活了下來,很難說鵜鶘和那一類有沒有關系。

黑腹蛇鵜喜好群居生活,因此人們很少看到它們形影單只的出現,如這次瑞麗公園中也是兩只一起出現,四個腳趾之間都有腳蹼,所以在陸地行走時姿態有點像鴨子,左搖右擺地看起來非常可愛,不過作為水鳥的它們 很少上岸行走,不是在樹上就是在水裡,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它們修長的脖頸可以彎曲成一個神奇的角度, 柔韌性極強

大約是知道自己的黑色羽毛看起來十分美麗,它們經常會梳理自己的羽毛, 使用尾巴根部的油脂塗抹羽毛,讓其看起來又黑又亮,並且這油脂還能一層 保護膜,使得它們入水捕魚時身上不會沾上太多的水。

黑腹蛇鵜飛行的速度很快,一般會縮著腦袋,伸直脖子飛行, 依靠兩個巨大的翅膀鼓動,利用上升的氣流滑翔。等到了繁衍的季節時,它們會發出咔咔的叫聲,雄性蛇鵜會對著雌性蛇鵜 跳求偶的舞蹈,以此展示自己的能力。一般來說是 一夫一妻制,求偶成功之後它們就會共同築巢,巢穴很大,深度大約1米左右,半徑40厘米。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黑腹蛇鵜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甚至 將它與瑞麗當地的災情聯系起來,說它的黑色為不祥之兆。這種 迷信的說法大家還是不要相信了,黑腹蛇鵜自古就長這樣,它能重返中國, 在瑞麗停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兆頭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前文提到這類鳥對於水質和環境的要求很高,它們再度出現當然是因為 當地的環境變好了,在它們看來適宜生存了, 這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的生態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這種做法是為了 更大程度上維護生物圈的和諧以及物種的多樣性,保護環境需要從點滴小事做起,轉變對待其他物種的態度。要明白人類從來都不是它們的救世主,人類只是在努力拯救自己的朋友,畢竟這麼多年來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家園當中,呼吸著同樣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