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影忍者》漫畫於二〇一四年完結,《死神》漫畫於二〇一六年完結,很難想象當年的「死火海」里,《海賊王》不僅依然在更新,還頻繁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登上熱搜。《周刊少年Jump》的新台柱換了一輪又一輪,早期讀者已經步入中年的這位「少年漫老前輩」,依然鼎立不搖。
更早些時候,我們聊過《海賊王》是否落入經典「血統論」的窠臼。不久前,我們也聊過尾田因為犯下大罪「假定人物性別」,被外網「政確人士」沖上推特熱搜。而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日美合拍《海賊王》真人版剛放出的宣傳片。
說實話,評價這段宣傳片的品質還挺難的——簡單一句話總結就是「沒那麼爛,但也沒那麼好」。
一方面,這段宣傳片確實挑了幾個不錯的場景,用一比一復刻的分鏡還原著原作「東海篇」的名場面。你可以看到經典如魯夫和索隆初見時的「草帽小子劫法場」,見證「海賊王」和「世界第一大劍豪」互相承諾的歷史性時刻。
你可以看到特效上的高投入,那條和紅髮香克斯有過親密接觸的海王類「近海王者(魯夫原話)」初次登場時,幾乎把「我經費很足」直接寫在了屏幕上——當然,這條大魚被青年魯夫出海打飛時的名場面,也很吸引人。
你甚至可以看到,「東海篇」結束時最著名的場景,草帽海賊團早期五人組進行「職場磨合」游戲「我有一個夢想」,在駛入偉大航路前互相立誓的「黎明曙光」。無論是漫畫讀者還是動畫觀眾都知道,這段其實有點各種「顛倒山立志」的意思,區別只在於有人是在「立志」,而有人是在「明志」。
但這段時長一分半的宣傳視訊,還是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首先,是最為觀眾吐槽的「地道美劇風味」,尤其是魯夫讓娜美和索隆好好相處時的「我感受到同伴之間的氣氛有點緊繃」。這話一出,同伴間的氣氛「繃不繃」我不知道,但觀眾確實沒繃住。
其次,是戰斗動作上的瑕疵。無論是索隆和對手拼刀時,試圖用運鏡掩蓋的「無實際接觸」,還是香吉士在海上餐廳巴拉蒂登場時使出的踢技,真人演員們多少透露出了些缺乏動作戲功底的問題。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選角問題。事實上,角色們的演員並非初次登場,上個月Netflix在宣傳真人劇時,五人團的全部成員就都露了臉,搞了個「教你讀魯夫」的活動。
那時主角團的選角看著都還不錯,雖然香吉士的演員被吐槽過長相不太符合,但像是陽光的「魯夫」,帥氣的「索隆」,有靈氣的「娜美」和很像烏索普的「烏索普」,都確實贏得了不少觀眾的誇贊。
但在如今的這段宣傳片中……可能是因為魯夫演員的台詞,搭配上面部表情有些讓人出戲;可能是娜美演員的妝容有些顯老;也可能是索隆和香吉士的演員因為動作戲的瑕疵,而變得沒第一眼那麼討喜。
當然,宣傳片中也有從始至終,完全沒有被吐槽過的角色。比如,看上去像是直接從漫畫走來的烏索普,以及曇花一現的小丑巴基。
但話說回來,在ACGN圈子裡的各種改編往往是多雷區,文字、漫畫、動畫、真人劇這四種載體中,通過各種方式改編成的真人劇,更是雷區中的雷區。
對某些基本限定在「日本」地區發生的故事,那些很快就能理解角色的演員並不難找,像是每次提到改編真人劇,都得誇一誇的天花板級改編作「浪客劍心」大電影系列,就是標準的範例。
但對那些完全沒有地區限定的作品來說,真人演員的選角是最先要攻克的難關,尤其是《海賊王》這種角色復雜度不局限於地域,直接上升到物種的作品。這種特殊性也讓很多人當年第一眼看到「《海賊王》將改編為真人劇」時,懷疑這是不是條洋蔥新聞。
在《海賊王》里,海洋大舞台有個最明顯的特色——地域文化的交融。尾田自己就曾經說過,魯夫的形象設計來源於巴西,索隆是披著西班牙皮的日本武士,香吉士是昆汀電影《落水狗》里粉先生的紳士版,烏索普則帶給人標準的非裔印象,後期登場的角色,更是各種地域文化打翻調色盤式的混合。
如今,有尾田本人參與的選角階段后,草帽海賊團的「調色盤」屬性保留了下來,五人團的演員們分別是墨西哥裔、日裔、英裔、美裔和非裔,每個都至少還原著原著角色的部分特徵。
當然,在選角難關解決后,最重要的仍然是……如何把控故事節奏。
從漫畫改編到其他題材的作品,大都會發生敘事節奏上的問題,那些只講一個故事的大電影不用擔心這點,但對於按照季度劃分的真人劇來說,敘事節奏問題尤其讓人擔心。
就第一季(一共八集)公布的分集標題來看,第一集的標題和原作漫畫第一話同名,第七集和原作第九十六話同名,這意味著原作花了整整一百話講好的「東海篇」故事,在真人版中將只用八集時間講完……
那麼,問題很容易就會出現,這段花一百話講完的故事,是《海賊王》的重中之重,是草帽海賊團五人組冒險的起點,也是所有《海賊王》粉絲們冒險的起點,也會影響到大量關鍵的后續劇情。
沒有足夠漫長的講述,「橘子鎮斗巴基」的巴基形象就立不起來,未來的身份變化也就很難深入人心;沒有「西羅布村狼來了」這種《海賊王》里少有的,帶有青澀戀情描寫的故事,烏索普和可雅小姐的羈絆,以及烏索普和黃金梅麗號的羈絆,就會減弱;「巴拉蒂餐廳挖角」如果不夠長,很難說清香吉士和哲普的關系,以及香吉士性格中的復雜;至於後面的「戰阿龍奪得美人歸」和「羅格鎮雷劈斷頭台」,更是直接關繫到魯夫和娜美能否立起人設的關鍵劇情。
尾田在「東海篇」中描寫了大量「小人物」,可雅小姐、紅腳哲普甚至是章魚小八這些角色,乃至於包括亞爾麗塔在內的,巴基早期籠絡的一批合作夥伴,都是主角團們的朋友、引導者以及磨刀石。如果「小角色」的戲份被刪減,可想而知的是,當未來克比或巴基再次登場時,顯然會少了太多「意思」。
當然,畢竟目前只有分集標題和一分半鐘的宣傳片作為信息,就像尾田作為作者,不能假定自己筆下角色性別一樣,我們作為觀眾,當然也不能假定這部真人劇未來「包撲街」。
畢竟,改編真人劇的最大受眾還是死忠粉或是路人觀眾。拋開路人不談,死忠粉的要求不會太高,特效預算往高了抬,名場面像那麼回事,其實就不會有太多被噴的空間。畢竟,大家預期也沒那麼高,來點「有限月讀」給大家回憶一下劇情,也就大差不離。
說點題外話。在我看來,任何題材的非真人劇,都有改編的可能性。由於具體到太多個體的喜好,不同角色在我們心中那個「最適合的演員」可能不盡相同,並且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舉個例子,假如勝新太郎沒有去世,這位日本國家級演員,肯定會是大將藤虎的最佳扮演者(此為廢話),但考慮到時間、費用、演員意願甚至是檔期,很多「心中的形象」只會在愛好者們自製的混剪里出現。
顯然,比起這部將在今年八月底登場的《海賊王》「東海篇」真人劇,未來《海賊王》漫畫到底會在什麼時候完結,又會怎麼完結,才是愛好者們真正關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