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擬人化
說起藥物打敗細菌的過程,相信生物課多少會講一些,而到了大學,醫學相關專業會將其闡述得很詳細。 假如用動漫的手法來描述其過程,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工作細胞》了。 還記得第一季的抗生素和外傳裡面打針的情形嗎,那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友好了。
在《工作細胞》裡面通過將藥物的形象塑造成了一個不分敵我的機器人,向人們闡述了何謂"是藥都有三分毒"。 可以說看完讓人記憶深刻,比起複雜的專業性解釋,這種動漫化的過程雖然不夠專業,但是卻很形象,尤其是對於那些非相關專業的人來說,理解起來是相當不費勁了。
不過這一次的漫畫顯然就更加理想化了,但是也並非沒有可能。 由於《工作細胞》中的藥物可能是能夠針對很多種微生物,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會誤判,傷到人體內的細胞。
假如像這個漫畫一樣是一種針對某種特定微生物的藥物,然後進入體內後對該生物實現精準識別,準確打擊,就能夠把對人體的傷害降至最低了。
不過這個過程就非常有意思了,看起來女主應該是得了感冒正在發燒,而這個擬人化的藥物看起來就是一個強大的角色,給人一種一拳超人的感覺,反而是微生物同學看起來萌萌噠,在傻乎乎地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之後,就被一拳KO了。 然後按照一般常識,它將會和藥物一起被人體排出去。
《工作細胞》的美中不足
這是微觀層面,如果回到宏觀上就會發現,女主的病應該好了,這果然很二次元。 因為三次元中藥物起作用再快也需要一個過程,如果這麼快就恢復健康了,豈不是人人都不用住院了。
說到這裡,就發現《工作細胞》似乎少了一個過程,那就是對應的宏觀世界了。每次都不知道外面的人體到底發生了什麼,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裡面的世界迎來了一場場災難,然後通過這些徵兆反向推出人體遭受的問題。
這樣久而久之容易讓觀眾沉浸於微觀的世界觀,卻忘卻了宏觀的問題。 其實宏觀世界才應該是人們最關心的,可以通過宏觀和微觀的對比,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現實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事情,可能會對自己的人體造成很大的損害。
從而加深了人們的印象,才會真正地懂得愛惜自己的身體,保護那些在自己身體裡秀恩愛的情侶細胞們。
當然你也可以因為自己單身,而它們在秀恩愛,而針對性地打擊它們,但是別忘了這些秀恩愛的細胞其實都是你自己身體的組成部分,它們過得好,你才能身體健康。
貼心的小故事
其實這個小故事看起來溫馨又治癒,其實是想告訴人們一件事情,那就是不要諱疾忌醫,另外生病了要按時吃藥。 不過三次元的藥可沒有這麼可愛,也沒有這麼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