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馬來說,「馬蹄鐵」是累贅嗎? 野外的馬為何不需要馬蹄鐵?

不知你是否在草原上騎過馬,或者平常在生活中看影視作品時候關注過裡面的馬車, 那些馬兒的馬蹄上都有一個U型的鐵質物品,那個東西被稱作馬蹄鐵。

可是仔細看會發現一個情況,在城市裡面的馬兒和在馬場裡面的馬兒都有這個東西,但是野外的野馬腳上並沒有這個裝備。在《名偵探柯南》中有一集就講了馬的腳非常疼痛,便是需要換馬蹄鐵。 那麼馬蹄鐵是不是人強加給馬的累贅呢?為什麼野外的馬不需要打馬蹄鐵?

馬蹄鐵是什麼

馬蹄鐵,又稱馬掌,是馬、騾等牲口裝釘在蹄上的鐵制蹄型物,一般都是U型,主要的作用是為了保護馬蹄。馬蹄最底部會有很厚的一層覆蓋物,厚度大約是兩到三厘米,這一層覆蓋物是由角蛋白所組成的,類似於我們人類的指甲,指甲主要是保護我們手指免於受傷, 馬蹄的角質層也是非常堅硬的,有一定保護作用。

但是馬蹄上面的角質和人類的又稍有不同,它們有一些弊端。 首先,馬蹄角質非常厚,如果不進行整修的話會越積越厚,像是穿了很高的高跟鞋,最終會影響馬兒奔跑。

其次, 馬蹄是馬最容易受傷的地方,馬蹄隨時都與地面進行著接觸,在接觸的過程當中會產生很強的摩擦力,這個摩擦力會對馬蹄造成損傷。有時候地面有淤泥和積水,這些積水會滲透進去導致角質層的脫落,當馬蹄沒有角質層的保護的時候,肉便直接與地面進行摩擦,馬蹄會出血腐爛,導致馬兒感染細菌。

馬蹄雖然沒有痛覺神經,但是當馬蹄變薄到一定程度時,馬掌的肉與地面接觸,馬就能夠感覺到疼痛。因此為了避免對馬蹄造成損傷,人們便發明了馬蹄鐵來對馬蹄進行保護,減緩馬蹄受到的傷害。

最早有記載以及物料證明顯示, 馬蹄鐵最早出現於古羅馬時期,這時候的馬蹄鐵由鐵或者銅製成。根據不同馬蹄形狀不一樣,專門製作了符合形狀的馬蹄鐵。但固定手法跟現在不一樣,當時會使用到短釘子,還需要額外藉助皮革來進行捆綁,通過一圈一圈地包裹來讓馬蹄鐵固定下來。

中國最早使用馬蹄鐵的證據是出現在元代, 雖然秦漢時期馬匹就裝備有鐵質的馬銜和馬鑣,但是卻沒有發現有馬蹄鐵。專家分析可能是因為當時直接使用滾燙的烙鐵來燙馬蹄的底部使其變得堅硬,而沒有專門使用馬蹄鐵。

元代后馬蹄鐵得到了使用和推廣,許多人為了保護自己的馬便開始安設這個裝備, 南宋人趙汝適在其著作《諸蕃志》中描述,大食國的馬「用鐵為鞋」,則說明在那個時期就已經使用了馬蹄鐵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馬蹄鐵的設計也在不斷改善,最開始馬蹄鐵的材料大多都是鐵質的,后來有各種各樣的新型材料,現在廣泛使用的是鋁合金。 鋁合金所製成的馬蹄鐵有更強的可塑性,並且更加的堅固,對馬蹄的保護力度也提升了不少。馬蹄鐵的邊緣呈波狀的輪廓,兩側的彎曲處還加上了特殊的防滑刺,與釘頭一起相互配合,使馬蹄堅實地踩踏地面。

馬蹄鐵保護了馬蹄,也讓馬兒跑得更加迅捷。馬蹄鐵能夠讓馬更好地站立於地面,當地面比較濕滑的時候,能夠讓馬不會滑倒,還能讓馬在行走與奔跑的過程中更堅實地抓牢接觸面,跑得更加輕松和穩健,在人們進行騎乘以及駕馬的過程當中省了很多力。

甚至還有傳說描述, 如果在門前發現有掉落的馬蹄鐵,則是好運的象徵,送別人馬蹄鐵也是很好的禮物。古時認為鐵制物品具有驅邪的功能,給馬安上了馬蹄鐵也能夠保平安。

馬蹄鐵帶給馬的好處頗多,因此馬蹄鐵並非是人類強加給馬的累贅品,而是真正能夠保護好馬兒、避免馬兒得病或者避免馬蹄遭到損壞的重要物品。

馬會痛嗎?

馬蹄鐵是為馬量身打造的定製物品,馬蹄鐵通過倒鉤釘固定上去,馬蹄鐵都是根據不同馬的馬腳大小燒鑄而成,冷卻后才墊在馬腳上。而釘子上的倒鉤即可防止馬蹄鐵脫落,人們將馬蹄鐵澆鑄成型后小心地固定在馬腳底部,然後再使用錘子將釘子釘在馬的踝骨上。

許多視訊中給馬安放馬蹄鐵的時候,馬可能會掙扎,這樣會讓人們誤以為馬特別疼痛, 但其實根本不會有感覺因為馬蹄的那一圈角質層是十分厚的,就像人的指甲一樣。我們剪指甲的時候完全不會感到疼痛,只要不觸碰到肉的部分,那麼就會很安全,馬蹄的角質層是同一個道理。馬匹一般是覺得恐慌才會掙扎,並不是因為馬蹄鐵造成了疼痛。

有些視訊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部分馬蹄出血, 馬蹄出血的情況也是比較正常的,進行治療便可以止血,操作得當並不會對馬造成很大傷害。之後馬在奔跑的過程中會不斷和地面接觸, 摩擦力又會慢慢將馬蹄上的角質層磨平,讓馬蹄鐵更加固定在馬蹄上,馬不會因為角質層而不舒服。

只要做好馬蹄角質層的定期修剪,那麼馬不會有任何不適,只有長時間不進行修剪才可能會導致角質層擠壓從而出現疼痛的情況,因此馬蹄鐵是保護馬的作用,並非是人類強加給馬兒的累贅,人們也完全不用擔心馬會因此感到痛苦。

為什麼野外的馬不需要?

可能許多人會感到疑惑,野外的馬沒有人進行每天的照顧,也不需要定期修馬蹄, 但是它們依舊活得好好的,而且奔跑十分快速,並不會受到任何影響,那麼為什麼野外的馬就不需要安馬蹄鐵呢?

馴養的馬需要人定期為馬蹄進行修剪,但是野外的馬情況和馴養的馬是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生存的環境不同。野外的生存環境非常艱苦,競爭很激烈,馬不僅需要每天非常遙遠的距離出去覓食,還需要躲避非常多兇暴的天敵。

當遇到天敵的時候,野馬需要奔跑快速才能夠躲避,如果馬蹄對奔跑受到了影響,那麼野馬便會被天敵給捕獲,這是致命危險。因此野馬有自己的平衡功能,快速奔跑會加大馬蹄與地面的摩擦力,要比馴養的馬日常出行摩擦力增強了幾倍。

同時野外的馬還需要定期進行遷移,這也是長途跋涉的過程, 每天野馬的馬蹄都會和地面進行大量的摩擦,磨損程度非常高。

在馬蹄角質磨損快的同時,野馬馬蹄角質層的生長速度也是極快的,基因裡面就蘊含著保護馬蹄的因素,只有快速地增長角質才能夠保護肉不會被摩擦。而被人們馴養了的馬,常常是被關在馬圈裡面沒有外出活動的, 這樣就只會導致馴養的馬的角質層一直不斷生長,受不到摩擦力磨損,最終越變越厚,不僅馬無法正常走路,也會讓它們自己感到疼痛。

網上曾經有10年沒有被修理過的馴養馬的馬蹄視訊,那隻被馴養了的馬非常痛苦, 馬蹄上的角質已經彎曲成了非常可怕的形狀,長達三四十厘米。它已經無法進行走路以及奔跑了,正常生活都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被馴養的馬是必須要修剪馬蹄的,野外的馬磨損度和生長度幾乎達到了一個平衡,則不需要人力來格外進行修理了。

人類工具對動物的影響

馬蹄鐵是人類所創造的對動物有利的工具之一,人類通過自己的聰明智慧還發明了許多有用的保護動物的工具。比如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康普頓路的野生動物穿越通道,澳大利亞政府在公路上專門為野生動物們修建了可以方便通行的橋。

由於人類城市不斷地擴張,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大量減少,高速公路非常普及,馬路上的車速很快,時常就會發生汽車撞擊野生動物的事件。 為了保護這些野生動物,專門修建的野生動物綠色通道,讓動物們能夠安全地通過車輛穿行的道路。

在日本還有很出名的「海龜隧道」。每年在特殊時期都會有大量海龜進行遷移,由於城市的擴張, 海龜在城市中間進行穿梭非常危險,很容易就會被撞擊而死。專門設置的地下海龜隧道就方便了它們的出行。

海龜隧道就是在城市的路面下方挖出了一個非常小的橢圓形通道,上面有一些條形的裝置進行阻攔,這樣就是海龜的專屬通道了。海龜隧道還成為了一個很有名的景點,每年都會有許多遊客來看這些在遷徙途中的海龜們。

現在許多城市的 高樓大廈中都使用了透明的玻璃作為裝飾墻,雖然玻璃墻非常的好看,看著具有科技感, 但是這對於鳥類的飛行有很強的誤導性。鳥類看不見透明的玻璃,便會直接在高處撞擊上去,這對於城市中的鳥兒來說是一個災難。

德國的發明家發現了這樣的現象之後,為了保護鳥兒不撞擊到高樓上面, 便發明了一種特殊的紫外線玻璃。這種玻璃可以反射陽光中的紫外線, 鳥的視網膜有特殊的能夠接收紫外線的細胞,當透明玻璃反射紫外線時,鳥就可以避免撞擊,鳥類撞擊高樓而亡的案件也隨之減少了許多。

鳥類的視網膜結構圖

馬蹄鐵保護了馬,人類也能夠更好地馴服馬匹,這是雙贏的發明,發明的意義就在於帶來更好的改變。我們應該發明一些保護動物的工具,減少對動物的傷害,保護好物種多樣性,我們更好地保護了動物,才能更好地幫助到我們自己。